您的位置:首頁技術文章
文章詳情頁

JavaScript實現的七種排序算法總結(推薦?。?/h1>
瀏覽:69日期:2023-09-28 10:19:34
目錄前言冒泡排序基礎算法第二種寫法是在基礎算法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選擇排序基礎算法二元選擇排序-優化插入排序交換法插入排序移動法希爾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歸并排序總結前言

所謂排序算法,即通過特定的算法因式將一組或多組數據按照既定模式進行重新排序。這種新序列遵循著一定的規則,體現出一定的規律,因此,經處理后的數據便于篩選和計算,大大提高了計算效率。對于排序,我們首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即當兩個相同的元素同時出現于某個序列之中,則經過一定的排序算法之后,兩者在排序前后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換言之,即便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元素,它們在排序過程中也是各有區別的,不允許混淆不清。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入門級的算法,但也有一些有趣的玩法。通常來說,冒泡排序有三種寫法:

一邊比較一邊向后兩兩交換,將最大值 / 最小值冒泡到最后一位;經過優化的寫法:使用一個變量記錄當前輪次的比較是否發生過交換,如果沒有發生交換表示已經有序,不再繼續排序;

基礎算法

空間復雜度為 O(1),時間復雜度為 O(n2)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1; i++){for (let j = 0; j < len-1-i; j++) { if (arr[j] > arr[j+1]) {[arr[j], arr[j+1]] = [arr[j+1], arr[j]]; }} } return arr}

最外層的 for 循環每經過一輪,剩余數字中的最大值就會被移動到當前輪次的最后一位,中途也會有一些相鄰的數字經過交換變得有序??偣脖容^次數是 (n-1)+(n-2)+(n-3)+…+1(n−1)+(n−2)+(n−3)+…+1。

第二種寫法是在基礎算法的基礎上改良而來的: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 - 1; i++) {let isSwap = falsefor (let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isSwap = true }}if (!isSwap) { break;} } return arr;};

空間復雜度為O(1);時間復雜度為 O(n2)-最好為O(n);

最外層的 for 循環每經過一輪,剩余數字中的最大值仍然是被移動到當前輪次的最后一位。這種寫法相對于第一種寫法的優點是:如果一輪比較中沒有發生過交換,則立即停止排序,因為此時剩余數字一定已經有序了。

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的思想是:雙重循環遍歷數組,每經過一輪比較,找到最小元素的下標,將其交換至首位。

基礎算法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 - 1; i++) {let minIndex = ifor (let j = i+1; j < len; j++) { if (arr[i] > arr[j]) {minIndex = j }}[arr[i], arr[minIndex]] = [arr[minIndex], arr[i]]; } return arr;};二元選擇排序-優化

選擇排序算法也是可以優化的,既然每輪遍歷時找出了最小值,何不把最大值也順便找出來呢?這就是二元選擇排序的思想。

使用二元選擇排序,每輪選擇時記錄最小值和最大值,可以把數組需要遍歷的范圍縮小一倍。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 / 2; i++) {let minIndex = i;let maxIndex = i;for (let j = i + 1; j < len-i; j++) { if (arr[minIndex] > arr[j]) {minIndex = j; } if (arr[maxIndex] < arr[j]) {maxIndex = j; }}if (minIndex === maxIndex) break;[arr[i], arr[minIndex]] = [arr[minIndex], arr[i]];if (maxIndex === i) { maxIndex = minIndex;}const lastIndex = len - i - 1;[arr[maxIndex], arr[lastIndex]] = [arr[lastIndex], arr[maxIndex]]; } return arr;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的思想非常簡單,生活中有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在打撲克牌時,我們一邊抓牌一邊給撲克牌排序,每次摸一張牌,就將它插入手上已有的牌中合適的位置,逐漸完成整個排序。

插入排序有兩種寫法:

交換法:在新數字插入過程中,不斷與前面的數字交換,直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移動法:在新數字插入過程中,與前面的數字不斷比較,前面的數字不斷向后挪出位置,當新數字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插入一次即可。 交換法插入排序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1, len = arr.length; i < len; i++) {let j = i;while (j >= 1 && arr[j] < arr[j - 1]) {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 j--} } return arr;};

當數字少于兩個時,不存在排序問題,當然也不需要插入,所以我們直接從第二個數字開始往前插入。

移動法

我們發現,在交換法插入排序中,每次都要交換數字。但實際上,新插入的這個數字并不一定適合與它交換的數字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它剛換到新的位置上不久,下一次比較后,如果又需要交換,它馬上又會被換到前一個數字的位置。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種優化方案:讓新插入的數字先進行比較,前面比它大的數字不斷向后移動,直到找到適合這個新數字的位置后再插入。

這種方案我們需要把新插入的數字暫存起來,代碼如下:

const sort = (arr) => { for (let i = 1, len = arr.length; i < len; i++) {let j = i-1;let cur = arr[i];while (j >= 0 && cur < arr[j]) { arr[j+1] = arr[j] j--;}arr[j+1] = cur } return arr;};希爾排序

1959 年 77 月,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數學系博士 Donald Shell 在 《ACM 通訊》上發表了希爾排序算法,成為首批將時間復雜度降到O(n2)以下的算法之一。雖然原始的希爾排序最壞時間復雜度仍然是O(n2),但經過優化的希爾排序可以達到O(n1.3)甚至 O(n7/6)。

希爾排序本質上是對插入排序的一種優化,它利用了插入排序的簡單,又克服了插入排序每次只交換相鄰兩個元素的缺點。它的基本思想是:

將待排序數組按照一定的間隔分為多個子數組,每組分別進行插入排序。這里按照間隔分組指的不是取連續的一段數組,而是每跳躍一定間隔取一個值組成一組 逐漸縮小間隔進行下一輪排序 最后一輪時,取間隔為 11,也就相當于直接使用插入排序。但這時經過前面的「宏觀調控」,數組已經基本有序了,所以此時的插入排序只需進行少量交換便可完成 舉個例子,對數組[8, 3, 34, 6, 4, 1, 44, 45, 43, 2, 23]進行希爾排序的過程如下:

第一遍(5 間隔排序):按照間隔 5 分割子數組,共分成五組,分別是[8, 1, 23],[3, 44],[34, 45],[6, 43],[4, 2]。對它們進行插入排序,排序后它們分別變成:[1, 8, 23],[3, 44],[34, 45],[6, 43],[2, 4],此時整個數組變成 [1, 3, 34, 6, 2, 8, 44, 45, 43, 4, 23]

第二遍(2 間隔排序):按照間隔 2 分割子數組,共分成兩組,分別是[1, 34, 2, 44, 43, 23],[3, 6, 8, 45, 4]。對他們進行插入排序,排序后它們分別變成:[1, 2, 23, 34, 43, 44],[3, 4, 6, 8, 45],此時整個數組變成[1, 3, 2, 4, 23, 6, 34, 8, 43, 45, 44]。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當我們完成 2 間隔排序后,這個數組仍然是保持 5 間隔有序的。也就是說,更小間隔的排序沒有把上一步的結果變壞。

第三遍(11 間隔排序,等于直接插入排序):按照間隔 1 分割子數組,分成一組,也就是整個數組。對其進行插入排序,經過前兩遍排序,數組已經基本有序了,所以這一步只需經過少量交換即可完成排序。排序后數組變成[1, 2, 3, 4, 6, 8, 23, 34, 43, 44, 45],整個排序完成。

const sort = arr => { const len = arr.length; if (len < 2) {return arr; } let gap = Math.floor(len / 2); while (gap > 0) {for (let i = gap; i < len; i++) { let j = i; let cur = arr[i]; while (j >= 0 && cur < arr[j - gap]) {arr[j] = arr[j - gap];j -= gap; } arr[j] = cur;}gap = Math.floor(gap / 2); } return arr;}堆排序

堆排序過程如下:

用數列構建出一個大頂堆,取出堆頂的數字(放到待排序數組的最后); 調整剩余的數字,構建出新的大頂堆,再次取出堆頂的數字; 循環往復,完成整個排序。

function sort(arr) { for (let i = Math.floor(arr.length / 2) - 1; i >= 0; i--) {adjustHeap(arr, i, arr.length) } for (let j = arr.length - 1; j > 0; j--) {[arr[0], arr[j]] = [arr[j], arr[0]]adjustHeap(arr, 0, j) }}function adjustHeap(arr, i, length) { let tmp = arr[i] for (let k = i * 2 + 1; k < length; k = k * 2 + 1) {if (k + 1 < length && arr[k] < arr[k + 1]) { k++;}if (arr[k] > tmp) { arr[i] = arr[k]; i = k;} else { break;}arr[i] = tmp;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算法由 C. A. R. Hoare 在 1960 年提出。它的時間復雜度也是 O(nlogn),但它在時間復雜度為 O(nlogn) 級的幾種排序算法中,大多數情況下效率更高,所以快速排序的應用非常廣泛。再加上快速排序所采用的分治思想非常實用,使得快速排序深受面試官的青睞,所以掌握快速排序的思想尤為重要。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

從數組中取出一個數,稱之為基數(pivot) 遍歷數組,將比基數大的數字放到它的右邊,比基數小的數字放到它的左邊。遍歷完成后,數組被分成了左右兩個區域 將左右兩個區域視為兩個數組,重復前兩個步驟,直到排序完成 事實上,快速排序的每一次遍歷,都將基數擺到了最終位置上。第一輪遍歷排好 1 個基數,第二輪遍歷排好 2 個基數(每個區域一個基數,但如果某個區域為空,則此輪只能排好一個基數),第三輪遍歷排好 4 個基數(同理,最差的情況下,只能排好一個基數),以此類推??偙闅v次數為 logn~n 次,每輪遍歷的時間復雜度為 O(n),所以很容易分析出快速排序的時間復雜度為 O(nlogn) ~O(n2),平均時間復雜度為 O(nlogn)。

const partition = (arr, start, end) => { let pivot = arr[start]; // 取第一個數為基數 let left = start + 1; // 從第二個數開始分區 let right = end; // 右邊界 // left、right 相遇時退出循環 while (left < right) {// 找到第一個大于基數的位置while (left < right && arr[left] <= pivot) left++;// 交換這兩個數,使得左邊分區都小于或等于基數,右邊分區大于或等于基數if (left != right) { [arr[left], arr[right]] = [arr[right], arr[left]]; right--;} } // 如果 left 和 right 相等,單獨比較 arr[right] 和 pivot if (left == right && arr[right] > pivot) right--; // 將基數和中間數交換 if (right != start) [arr[left], pivot] = [pivot, arr[left]]; // 返回中間值的下標 return right;}const quickSort = (arr, start, end) => { if (start >= end) return; const middle = partition(arr, start, end) quickSort(arr, start, middle - 1); quickSort(arr, middle + 1, end);}const sort = arr => { quickSort(arr, 0, arr.length -1);}歸并排序

歸并排序是建立在歸并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算法。該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將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個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間有序。若將兩個有序表合并成一個有序表,稱為2-路歸并。

算法描述

把長度為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為n/2的子序列; 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采用歸并排序; 將兩個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成一個最終的排序序列。

const merge = (left, right) => { let result = []; while (left.length > 0 && right.length > 0) {if (left[0] <= right[0]) { result.push(left.shift());} else { result.push(right.shift());} } while (left.length) result.push(left.shift()); while (right.length) result.push(right.shift()); return result;}const sort = (arr) => { let len = arr.length; if (len < 2) {return arr; } const middle = Math.floor(len / 2),left = arr.slice(0, middle),right = arr.slice(middle); return merge(sort(left), sort(right));};總結

到此這篇關于JavaScript實現的七種排序算法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JavaScript排序算法內容請搜索好吧啦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好吧啦網!

標簽: JavaScript
相關文章:

国产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